读《孙子》有感_2000字

时间:2021-01-10 12:05:23 | 作者:小学一年级作文

  相信读过《孙子》的人,无一不会为文中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所折服,而且考虑到《孙子》成书于春秋时期,在如此遥远的古代,能够总结出这么丰富而又富含哲理的军事思想,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孙子》原本只是一部兵书,但到了现代,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兵书,里面包含的战略战术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商业环境,指导着商业战略,而它富含的哲理也是非常深远的。作为一个教师,我尝试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寻找《孙子》给出的启发,获益匪浅。

  《孙子》一共13篇,分别论述了用兵之法的不同方面,在这里,我也逐篇地叙述我的感想。

  第一章是始计篇,主要论述了用兵对国家的重要性,以及用兵前需要考虑的天、地、人、将、法五个方面的要素,特别强调了“庙算”的重要性,所谓庙算,就是预先的谋划。其哲学意义就是要对即将面对的事物有一个彻底的了解。在教育中,天时和地利的因素显得不怎么突出,主要体现在对人、将、法的了解上。人是指学生,而教师自己则可视之为将,至于法吗,可以引申为教材。新学期开始之初,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对他们及时地进行了解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知道了他们的整体情况,和个别特点,才能正确的制定出总体的教学方案和针对学生个人的教育方法,这样有的放矢,教学的效果自然就要好许多。另外,由于教材在不断的发展变化,面对全新的教材,如果不及时加以分析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由于生疏而显得措手不及,至少会使教和学的过程变得非常吃力,就算改动不是很大,也需要对其中的细节了如之掌,这样一来,就算教材年年更新,教学过程也会有条不紊而富有成效。

  《孙子》的第二篇谈论的是作战的策略,其精华思想是速战速决和取用去敌,战争耗费极大,如果旷日持久而又不能取用于敌,则国内必然空虚疲惫,陷入危险的境地。这里孙子强调了战争要注重效率,在教学中也一样,给学生布置练习的时候,一定的量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有效率地学习,这样,学生也能充分利用他们有限的精力来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如果不重方法,只重数量,填鸭式的布置足以将学生压垮的作业,以期望获得数量效应,很可能使学生患上学习疲劳症,一见到作业就无精打采,精力也不能集中,这样只能事与愿违。

  谈论作战之后,孙子论述了进攻的艺术,在谋攻篇中,孙子写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段话的前半句,可以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了,在孙子看来,最好的进攻方式是攻心,让对方无心一战,即不战而自屈,这是心服的原因。孙子将攻心放在首位,充分说明了使人心服的重要性,战争中如此,教育学生亦是如此。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断地进行探索,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走错方向,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很多时候他们其实并不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所犯的错误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这时,作为老师,不仅仅要告诉他,他错了,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他,他为什么错了,错在什么地方。犯错的学生承认错误,可能只是他畏于老师的威严而暂时做出的妥协,心里并不认为自己错了,甚至可能怨恨老师阻碍了自己的打算,产生逆反心理是正常的,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关键是要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也就是服其心,攻心的道理,孙子在二千多年前就给我们指出,心服,才是真服,让学生心服的教育方式,才是卓有成效的教育方式。

  第四篇,军形,论述了攻守之势,孙子认为,能够取胜的信号发自于敌,而不能被战胜的信号来自于己,为将者要让自己保持不可被战胜的防守之势,不被对方钻空子,又要善于发现敌人的“可胜之势”,及时地夺取胜利。其方法论意义就是,要使自己时刻保持充分准备,又要善于观察对方的每个细节,反映在教学上,就是首先要使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可能对自己提出什么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不让学生因为他所提出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而使他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虽然自己不可能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个情况都事先预知,但有备总胜过无备;另一方面,要善于观察学生,对整班学生的总体特点有所了解,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有所了解,才能有所准备,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教育方法来教育之。

  《孙子》第五篇讲兵势,第六篇讲虚实,突出的是一个“变”字,随机应变,适时而动,以无尽的变化来扰乱敌人,使其摸不着头脑,从而克敌制胜。教学中也要变,但目的不是扰乱别人的视线,而是提起学生的兴趣,每天程序化的课程会使学生的兴趣下降,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入一些新的要素,则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来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七篇论述的是“军争之法”,这里的军争,我的理解是让军队争得有利的因素,此外,孙子还谈到了三军的“气”,说道:“朝气瑞,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他主张避开敌方锐气正盛的时候,当他们倦怠的时候发起攻击,与曹刿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有异曲同工之妙。孙子是从敌方的角度来说的,从己方的角度,就是要利用好锐气正盛的时候,而在己方倦怠的时候要尽快离开战场,防止被敌方袭击。这让我想到了,在教学中,要利用好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把他们需要学习的知识教给他们,当他们倦怠,则不宜再行教学,此时效果会直线下降,而因让他们进行休息,作为调节。劳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八篇曰九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便出自此篇,这一章中,孙子列举了“五地”和五个“有所不”,指出了在各种地形和情况下应该采取的应变措施,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这一思想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都得到了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教育工作,也是所有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从事了二十多年的教学工作,工作经验应该算是比较丰富的了,但当代的社会飞速的发展,别说二十年之前的学生和现在的学生相比,就是三年前的学生和今年的学生相比,他们所处的社会和家庭环境都有所不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潮流是教育工作的必须,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利用经验而不局限于经验,则是与时俱进的前提条件,由此,其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第九,第十,第十一篇,分别论述了行军过程中的注意点和地形的利用,这些经验在古代战争中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地形在战略中的作用变得不那么明显了,但地面部队的实地作战中,其战术意义仍不容忽视,而在哲学方面,其意义就相对较小了,对我这个教育工作者的启示也差不多。第十二篇中孙子介绍了火攻,第十三篇中介绍了离间计的使用,我尚未从中领悟出对教育工作的帮助,略之不谈。

  《孙子》不愧为古今第一兵书,它作为一部兵书被流传了几千年,直至今日,还有其中丰富哲学启示,每每阅读,细细体味,总有收获。

 

  • 上一页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