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性质变化_1500字

时间:2021-01-10 12:05:23 | 作者:小学一年级作文

  由于作者阅历不足,功力尚浅,因此言语有所偏颇之处万望海涵,敬请指正。

  应试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至隋朝,我们今天所沿用的教育制度就是应试教育的一个模式,如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时下我们教育改革倡导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就有必要研究一下应试教育的历史发展及性质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确立我们新时期教育改革鲜明的旗帜。

  应试教育的特点是偏重考试,为考试服务。我认为其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可以用科举——八股——高考来概括其历史演变。

  第一阶段:科举时代。隋唐科举,设策论、经史等科,分科取士。做官的权力将不再被士族所垄断,普通人由此可以鲤鱼跳龙门,迈进最高权力的殿堂。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代的科举制度还并不是十分的完善与严密,常有人为因素干预制度的公正性,公平性。(当然,这在那个时代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情况在宋代有了好转,“锁院制”“糊卷制”的实行确保了这种制度更加的公平与公正。综合来讲,这是一种在当时来讲非常先进,非常公平的制度。1

  第二阶段,八股时代。明朝建国以后,太祖朱元璋废除分科取士的制度2,改为以八股文为载体,专以四书五经(朱熹批注)作为录取人才标准的制度。在这个时代,科举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非常公正,公平,公开的完善的社会制度。但这个时代的科举却历来为人诟病,其原因在于它强行为读书人灌输了一套利于封建统治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八股文严重钳制了读书人的思想,使读书人大多发展成为“双目瞪视,舌强木不能对”的书呆子,这是极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的。因此,从教育的层面上来讲:它对社会公平的意义来说是进步的;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来说是倒退的。(但从历史上来讲它是进步的,具体原因后文会提到)

  第三阶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时间是从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到50年代末年周恩来总理发表《关于教育改革问题》,姑且称之为“前高考时期”;第二部分是文革时期,且称之为“高考挫折时期”;第三部分是从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可称为“现代高考时期”。高考时期为一个整体(第二部分排除在外)其特点依旧是公平与公正。确保每一个人都有均等的机会进入国家的高等学府接受教育,但其缺点也暴露无遗:无法依据每个人个人的差异而量身制定学习计划;造成了人才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缺失;选拔的很多大学生只是“识字的文盲”,浪费了大批优秀的种子人才。

  应试教育的性质从历史上来讲分为两种,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自应试教育诞生之日一直到1912年大清国灭亡,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彻底摧毁。封建时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封建皇权”,其性质则是“封建统治者的一种巩固发展封建皇权的工具”,教育的工具作用随着时间的推进而进步,并被逐渐完善(这也是为何八股在社会发展上来讲是倒退,而在宏观的大历史上来讲是进步的原因)

  第二阶段,自1912年共和国成立至今,共和制度被确立之后。在共和国的时代,我们摆脱了封建君主专制的阴影,教育的根本目的则改变为“为共和国的建设输送人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其性质也改变为“社会生产的后备力量,可持续发展,解放生产力的重要保障,为共和国培养人才,输送新鲜血液的社会制度”了。

  通过应试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应试教育至多可以保证“公平”,而通过教育的性质的改变,我们又可以发现,时代在改变,所以“公平”的要求已经不是教育所最应该注重的了,取代它的则是人才“尽其天赋,善其能才”的要求。

  在新时代,我们必须意识到,应试教育所仅能保证的“公平”将不再是这个时代需求的主旋律。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社会对人才的呼唤与需求决定了这是一个成才的时代。所以,应试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而其改革方向也必然是“在兼顾公平的同时实现人才发现、利用的最大化,实现这个时代作为“人”、“人才”们的“尽其天赋,善其能才”的基本(终极?)要求。

  而这个改革所带来的,将是“后应试时代”大门的开启。

 

  • 上一页1 2 下一页